【文心雕龙情采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系统论述文学理论的专著,其中“情采”一篇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情感与文采的关系。本文将对《文心雕龙·情采》的原文进行整理,并提供相应的白话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其核心思想。
一、原文
> 情采
> 夫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水之激石,则有声;若火之照物,则有光。情发于言,言成于文,文成而不可改也。
>
> 故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动而言形,形立而辞生。然则文之为德也,大矣!夫文,所以明道,所以载道,所以传道。文之贵也,在于情真,辞美,意远。
>
> 夫情采者,非徒辞藻之华也,乃情志之显也。故情深而辞浅者,虽不工,亦可取;辞巧而情虚者,虽工,不足贵。
>
> 故曰:情采者,文之骨也;辞章者,文之肉也。骨立则肉附,骨散则肉离。是以君子之文,必先情而后辞,先意而后词。
>
> 然则文之体,有六义焉: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风以动之,雅以正之,颂以美之,赋以陈之,比以喻之,兴以感之。此六者,皆情之所出也。
>
> 故曰:情采为本,辞章为末。本立而道生,末立而文成。文成而道存,道存而世传。
二、白话翻译
原文 | 白话翻译 |
夫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 情感是文章的主线,文辞是道理的辅线。主线正确,辅线才能成立;道理明确,文辞才能流畅。 |
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若水之激石,则有声;若火之照物,则有光。 | 所以情感随着外物变化,文辞因情感而产生。就像水击打石头会发出声音,火照耀物体就会发光一样。 |
情发于言,言成于文,文成而不可改也。 | 情感通过言语表达,言语构成文章,文章一旦完成就难以更改。 |
故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情动而言形,形立而辞生。 | 所以说:情感随外物变化,文辞因情感而产生。情感触动语言,语言形成后文辞才出现。 |
然则文之为德也,大矣!夫文,所以明道,所以载道,所以传道。 | 因此,文章的道德意义非常重要!文章的作用在于阐明道理、承载道理、传播道理。 |
文之贵也,在于情真,辞美,意远。 | 文章的价值在于情感真实、文辞优美、意境深远。 |
夫情采者,非徒辞藻之华也,乃情志之显也。 | 情采不只是文辞的华丽,而是情感和志向的体现。 |
故情深而辞浅者,虽不工,亦可取;辞巧而情虚者,虽工,不足贵。 | 所以情感深厚但文辞简朴的文章,虽然不够精巧,也值得肯定;文辞巧妙但情感空虚的文章,虽然精巧,也不足珍贵。 |
故曰:情采者,文之骨也;辞章者,文之肉也。骨立则肉附,骨散则肉离。 | 所以说:情采是文章的骨架,辞章是文章的血肉。骨架稳固,血肉才能附着;骨架松散,血肉也会分离。 |
是以君子之文,必先情而后辞,先意而后词。 | 因此,君子的文章,必定先有情感,再讲文辞;先有主旨,再讲词句。 |
然则文之体,有六义焉:曰风、曰雅、曰颂、曰赋、曰比、曰兴。 | 因此,文章的体裁有六种:风、雅、颂、赋、比、兴。 |
风以动之,雅以正之,颂以美之,赋以陈之,比以喻之,兴以感之。 | 风用来感动人心,雅用来端正思想,颂用来赞美事物,赋用来陈述事实,比用来比喻,兴用来引发情感。 |
此六者,皆情之所出也。 | 这六种体裁,都是情感的体现。 |
故曰:情采为本,辞章为末。本立而道生,末立而文成。 | 所以说:情采是根本,辞章是次要的。根本确立,道理才能显现;次要确立,文章才能完成。 |
文成而道存,道存而世传。 | 文章完成,道理就存在;道理存在,就能流传于世。 |
三、总结
《文心雕龙·情采》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认为文章的价值不仅在于辞藻的华丽,更在于情感的真实与深刻。刘勰主张“情采为本”,即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文辞只是表达情感的工具。他指出,真正优秀的文章应具备“情真、辞美、意远”的特点,强调作者应以真情实感为基础,再加以文辞修饰,才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此外,他还提出文章的六种体裁(风、雅、颂、赋、比、兴),并指出这些体裁都源于情感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项目 | 内容 |
文章名称 | 文心雕龙·情采 |
作者 | 刘勰 |
核心观点 | 情感是文章的根本,文辞是辅助 |
文章价值 | 强调真情实感,反对空洞辞藻 |
六种体裁 | 风、雅、颂、赋、比、兴 |
创作建议 | 先情后辞,先意后词 |
如需进一步分析《文心雕龙》其他篇章或拓展文学理论知识,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