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余悸而力不足出处】“心有余悸而力不足”是一句常见的中文表达,常用来形容人在经历某种惊吓或危险之后,虽然内心仍有恐惧感,但身体或能力上已经无法再做出有效的反应。这句话虽常见,但其具体出处却并不明确,属于民间俗语或成语的演变形式。
一、
“心有余悸而力不足”并非出自古代经典文献,而是现代人根据日常语言习惯总结出的一种表达方式。它结合了“心有余悸”和“力不足”两个部分,前者指心理上的后怕,后者指实际能力的不足。尽管没有确切的出处,但它在现代汉语中广泛使用,尤其在描述突发事件后的心理与生理状态时非常贴切。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标题 | 心有余悸而力不足出处 |
| 是否为古文出处 | 否 |
| 来源 | 现代口语/俗语,非出自经典文献 |
| 含义 | 指心理上有恐惧感,但身体或能力上已无法应对 |
| 使用场景 | 描述经历危险或惊吓后的情绪与状态 |
| 相关表达 | “心有余悸”、“力不从心”、“无能为力” |
| 是否为成语 |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成语,属常用表达 |
| 是否常见于文学作品 | 常见于现代小说、影视对白及日常交流中 |
三、补充说明
虽然“心有余悸而力不足”没有明确的出处,但类似表达在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影子。例如,“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一说法曾在《论语》中出现过,意指有意愿但能力不够,如:“吾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不过,这与“心有余悸而力不足”在语义上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心理上的恐惧与身体上的无力。
因此,可以说“心有余悸而力不足”是一种现代语言中逐渐形成的表达方式,融合了心理与生理两方面的状态,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情感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