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看剑拼音】“挑灯看剑”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后人将“挑灯看剑”引申为在深夜中点亮灯烛,仔细观看剑器,象征着一种豪情壮志、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 挑灯 | tiǎo dēng | 点亮灯烛 | 
| 看剑 | kàn jiàn | 观察剑器,象征志向或勇气 | 
| 挑灯看剑 | tiǎo dēng kàn jiàn | 表示在深夜中思考国家大事,怀有远大抱负和责任感 | 
二、出处与演变
“挑灯看剑”最早见于古代文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虽未直接出现在古籍中,但常被用来形容士人或将领在夜深人静时独自思索人生、国家前途的情景。这一成语后来多用于诗词、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表达一种悲壮而坚定的精神。
三、使用场景
| 场景 | 举例 | 
| 文学创作 | 作家描写主人公深夜沉思,心怀家国 | 
| 历史人物描写 | 如岳飞、辛弃疾等爱国将士的内心独白 | 
| 现代语境 | 用于形容一个人在困境中依然坚持理想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词语 | 
| 近义词 | 夜不能寐、忧国忧民、志在四方 | 
| 反义词 | 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麻木不仁 | 
五、总结
“挑灯看剑”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了古人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态度,也反映了文人墨客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在现代,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平凡生活中也要保持理想与担当。
通过了解其拼音、含义、出处及用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