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什么意思】“竖子不足与谋”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是刘邦在鸿门宴后对范增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这里的“竖子”是一个带有贬义的称呼,用来指代地位低微、能力不足或品行不端的人。
一、
“竖子”在古代汉语中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称呼,常用于指代年轻人、下属或地位较低的人。在“竖子不足与谋”这句话中,“竖子”指的是项羽的部下范增,而“不足与谋”则是说这个人不足以参与重要的谋划或决策。
这句话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也体现了说话者(刘邦)对对方的不信任和轻视。因此,“竖子”在这里并非字面意义上的“小孩”,而是带有强烈贬义的称呼。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带有情感色彩 | 备注 |
竖子 | 古代对年轻人、下属或地位低微者的轻蔑称呼 | 《史记·项羽本纪》 | 用于贬低他人 | 贬义 | 非正式用语,多用于口语或文学作品 |
不足与谋 | 不值得一起商议、谋划 | 《史记·项羽本纪》 | 表达对某人能力或品德的否定 | 贬义 | 常用于表达对某人的不信任或轻视 |
整体含义 | 指某人不值得与其共谋大事 | —— | —— | 贬义 | 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态度和人际关系 |
三、补充说明
“竖子”虽然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小人”或“小儿”,但在具体语境中,它更强调的是说话者对对方的轻视和不屑。在古代社会,这种称呼往往出现在权力斗争或政治博弈中,用来贬低对手或下属,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立场。
此外,“竖子不足与谋”也成为后世常用的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某人能力或品行的否定,常用于文学、历史或日常交流中,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
如需进一步了解“竖子”在其他古文中的用法,可参考《左传》《战国策》等经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