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镜”在这里象征的是模仿论(Mimetic Theory)。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再现生活和社会。这种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诗学》中提出艺术应该模仿自然,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本质。在文学创作中,“镜”的作用就是帮助作家捕捉并展示真实的世界,让读者能够从中认识自我和社会。
其次,“灯”则代表表现论(Expressive Theory)。与“镜”强调模仿不同,“灯”更注重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它将文学视为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和经验的投射,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作者内心的深处。这种观点强调文学作品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在这样的视角下,文学创作更多地关注于作者的情感体验和个人风格。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文学批评的重要维度。一方面,文学需要像镜子一样忠实于现实;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如灯光一般,引导人们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艾布拉姆斯通过《镜与灯》提出了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的本质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位置。这本书不仅为后来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文学意义的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