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言文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用于表达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过秦论》作为一篇经典的政论文,不仅语言精炼、结构严谨,而且在句式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其中,被动句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还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句子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发出者。在现代汉语中,被动句通常由“被”字引出,如“书被他拿走了”。而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形式较为多样,除了“被”字外,还有“见”、“于”、“为”等词可以表示被动意义。
例如: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出自《过秦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最终死在别人手中,被天下人所嘲笑。”这里的“为……笑”即表示被动。
- “不拘于时,学于余。”(虽非《过秦论》原文,但可作参考)
“不拘于时”即“不被时代所限制”。
二、《过秦论》中的被动句分析
贾谊在《过秦论》中通过回顾秦朝兴衰的过程,指出秦始皇虽然统一六国,但因暴政而迅速灭亡。文章中多处使用被动句,以强调秦朝的失败并非自身强大,而是其政策导致了百姓的反抗和国家的崩溃。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虽然这句话没有明显的被动结构,但它隐含了“秦之亡”是由于“仁义不施”的结果,即秦的失败是被“仁义不施”所决定的。
2.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此句虽未用“被”字,但“弱秦”意味着秦被诸侯联合削弱,也是一种被动含义。
3.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即“盘问”,这里虽为主动句,但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秦的统治已处于被动地位,随时可能被推翻。
三、被动句在《过秦论》中的作用
1. 增强语气,突出主题
被动句往往带有无奈、被动、被压迫的意味,这与贾谊对秦朝灭亡的批判态度相契合。通过被动句,作者表达了秦朝虽强,却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
2. 体现历史的客观性
使用被动句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单纯地归因于某个人或某个事件。这种写法增强了文章的理性色彩和说服力。
3. 丰富语言表达
被动句的运用使文章的语言更加灵活多变,避免了单一的主动句式带来的单调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四、总结
《过秦论》作为一篇极具思想深度的文章,其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被动句的使用不仅体现了文言文的特点,也为文章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内涵。通过对被动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贾谊的思想,也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总之,《过秦论》中的被动句不仅是语言上的技巧,更是思想表达的重要手段,值得我们在学习和研究中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