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襟危坐是什么意思】“正襟危坐”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态度严肃、举止端正。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也常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中。下面我们将从字面意思、引申意义、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正襟危坐”由四个字组成:“正”、“襟”、“危”、“坐”。
- 正:端正、正确。
- 襟:衣襟,这里指衣服的前部。
- 危:端正、挺直。
- 坐:坐下。
合起来,“正襟危坐”字面意思是“整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它原本是古代士大夫或文人的一种礼仪姿态,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神情严肃、态度庄重、举止得体的样子。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在正式场合、重要会议、庄严仪式等情境下的端庄表现,有时也带有讽刺意味,表示一个人过于拘谨、不自然。
二、表格总结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引申义 | 使用场景 | 注意事项 |
| 正襟危坐 | 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 | 古代礼仪 | 形容态度严肃、举止庄重 | 正式场合、会议、仪式等 | 常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用 |
| 本义 | 整理衣襟,保持坐姿端正 | 《礼记》等古籍 | 表示对场合的尊重 | 祭祀、朝会、读书等 | 多用于描述古人或正式人物 |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神态严肃、举止拘谨 | 现代文学、影视作品 | 可带轻微贬义 | 描述某人过于拘束 | 避免过度使用,以免显得生硬 |
三、结语
“正襟危坐”虽然源于古代礼仪,但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较强的表达力。它不仅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外在形象,也可以反映其内在的态度和情绪。理解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它,避免误解或误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类似成语,可参考《成语词典》或相关文化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