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国怎么读】“天竺国”是一个历史词汇,常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与佛教传播相关的记载中。为了帮助大家正确理解并发音这一词汇,本文将从字义、读音、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天竺国”是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一,最早见于《汉书》等史书。其中,“天竺”一词源于梵文“Sindhu”,意为“河流”,后引申为“印度”。而“国”则表示国家或地区。因此,“天竺国”可以理解为“印度国”或“古印度”。
在现代汉语中,“天竺国”通常读作 tiān zhú guó,其中:
- “天”:tiān(第一声)
- “竺”:zhú(第二声)
- “国”:guó(第二声)
需要注意的是,“竺”这个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很多人可能会误读为“zhú”或“zhu”,但根据标准普通话发音,应为 zhú。
此外,在一些古籍或佛经中,“天竺”也常被用来指代印度,如“天竺僧人”、“天竺高僧”等。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拼音 | 注音符号 | 发音说明 | 含义说明 |
| 天竺国 | tiān zhú guó | ㄊㄧㄢ ㄓㄨˊ ㄍㄨㄛˊ | “天”第一声,“竺”第二声,“国”第二声 | 古代对印度的称呼,泛指印度地区 |
| 天竺 | tiān zhú | ㄊㄧㄢ ㄓㄨˊ | “天”第一声,“竺”第二声 | 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
| 竺 | zhú | ㄓㄨˊ | 第二声 | 常用于地名或人名,如“竺可桢” |
三、小结
“天竺国”是古代中国对印度的一种称呼,读音为 tiān zhú guó。虽然这一词汇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在学习历史、佛教文化或阅读古籍时仍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其读音和含义,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相关文本内容。
如需进一步了解“天竺国”的历史背景或文化影响,可参考《大唐西域记》《佛经翻译史》等相关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