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老是什么意思】“耆老”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场合中,用来指代年长且有德行、有威望的老人。在现代社会中,“耆老”一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在一些文化、历史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身影。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耆老 |
拼音 | qí lǎo |
释义 | 年长而有德行、有威望的老人;也指地方上的长者或乡贤。 |
出处 | 常见于《诗经》《礼记》等古代典籍中,如《礼记·王制》:“六十曰耆,七十曰老。”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历史或文化语境中,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
二、词义延伸
“耆老”不仅指年龄大的人,更强调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古代,他们往往被视为智慧与经验的象征,常被邀请参与地方事务、礼仪活动或教育后辈。
例如,在《史记》中,就有“召父老耆老”之说,表示召集年长有德之人讨论国事。
三、与其他相关词汇对比
词汇 | 含义 | 与“耆老”的区别 |
长者 | 年长的人 | 更广泛,不特指有德行或地位 |
老人 | 年龄较大的人 | 侧重年龄,不强调社会地位 |
先生 | 对长辈或有学问者的尊称 | 更具尊重意味,但不专指年长者 |
四、总结
“耆老”是古代对年长、有德行、有声望之人的尊称,多用于正式或文化语境中。它不仅仅代表年龄,更强调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虽然现代生活中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学或传统文化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耆老”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