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手里握着一张被揉皱的成绩单。数学考试只考了六十分,而我的名字在班级排名中跌到了倒数第五。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心里某个声音在说:“你不行。”从那天起,我开始逃避,逃避课堂,逃避提问,甚至逃避与人交谈。
曾经的我并不是这样的。小时候,我总爱站在讲台上朗诵诗歌,声音清脆响亮,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那时的我,眼里有光,心中有梦。可随着年级的升高,压力越来越大,成绩却始终不理想,渐渐地,我把自己封闭起来,不再相信自己,也不再期待未来。
直到那个周末,妈妈带我去参加了一个社区义工活动。我们去敬老院帮忙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当我看到一位年迈的奶奶用颤抖的手为我擦去额头上的汗水时,她笑着说:“孩子,你真有爱心。”那一刻,我的心突然被什么触动了。
后来,我开始尝试改变。每天放学后,我会多花半小时复习功课,哪怕只是把一道错题重新做一遍。我不再害怕提问,而是主动向老师请教。慢慢地,我发现,原来那些曾让我畏惧的知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我的成绩开始一点点提升,虽然不是特别突出,但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有一次,老师让我在班上分享学习心得。我站在讲台上,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但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你可以的。”我结结巴巴地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自信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挑战中慢慢建立起来的。
现在的我,依然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但我已经不再害怕失败。我知道,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我找回了自信,也找回了那个曾经勇敢、坚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