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课文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于初中语文教材中,是九年级学生必学的一篇古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滁州山水之美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体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思想境界。
一、原文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二、译文节选
滁州四面都是山。其中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远看那郁郁葱葱、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流的声音,潺潺地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这就是酿泉。山势曲折,山路转弯,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建造这座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自己。太守和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是内心感受到的,寄托在酒中罢了。
三、(表格形式)
| 项目 | 内容 |
| 文章名称 | 《醉翁亭记》 |
| 作者 | 欧阳修 |
| 朝代 | 北宋 |
| 体裁 | 古文散文 |
| 主题思想 | 表达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豁达情怀 |
| 写作背景 | 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仕途的超脱 |
| 语言风格 | 清新自然,文笔流畅,富有诗意 |
| 艺术特色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简练生动 |
| 教学重点 | 理解作者情感,掌握文言词汇,体会文章意境 |
四、学习建议
1. 积累文言词汇:如“环”、“蔚然”、“翼然”等词,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
2. 把握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在山水之间的悠然自得,感受其豁达心境。
3. 朗读背诵:通过朗读增强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 联系现实:思考文中“山水之乐”的意义,结合现代生活,感悟自然之美与心灵宁静的关系。
《醉翁亭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篇蕴含哲理的作品,值得同学们反复品味与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