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十三归是什么意思?】“九出十三归”是中国传统民间借贷中的一种利率计算方式,常见于旧时的高利贷或民间融资行为。它指的是借款人每借100元,到期需偿还130元,而利息则按每月9%计算。这种计息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似合理,但实际利率远高于正常范围,属于高利贷性质。
以下是对“九出十三归”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基本定义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九出十三归 |
含义 | 借款100元,还款130元,即利息为30元 |
利率 | 每月9%,年化利率约108%(按复利计算) |
特点 | 高利贷性质,实际利率极高 |
二、计算方式解析
以借款100元为例:
- 本金:100元
- 利息:30元(130 - 100)
- 月利率:9%(30 ÷ 100 × 100% = 30% → 30% ÷ 3 ≈ 10%?这里需注意:若按每月9%计算,则一年利息为108%)
需要注意的是,“九出十三归”并非简单地按月收取9%的利息,而是指在借款到期时一次性支付30元利息,因此其实际年化利率远高于表面数字。
三、历史背景
“九出十三归”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是民间借贷中常见的高利贷形式之一。由于当时金融体系不完善,普通百姓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只能依赖民间资本,而这些资本往往以极高的利率放贷。
四、法律与现实影响
- 合法性:在中国现行法律中,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的部分无效,超过24%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
- 现实影响:因“九出十三归”年利率高达108%,远超法律规定,一旦发生纠纷,借款人可依法主张部分利息无效。
五、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九出十三归”是一种高利贷计息方式,借款100元,还款130元 |
利率 | 实际年化利率可达108%以上 |
法律地位 | 违反《民法典》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 |
现实意义 | 反映了旧时民间借贷的高风险与高利贷现象 |
总之,“九出十三归”虽是历史上的借贷术语,但在现代已不再合法,且对借款人而言存在极大风险。建议人们在进行借贷时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