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无声出处于哪里】一、
“万籁无声”是一个常用于文学作品中的成语,形容周围非常安静,没有任何声音。它出自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该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描绘了寺庙中宁静的氛围,只有钟磬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
尽管“万籁无声”常被误认为是“万籁俱寂”的变体,但从语义上来看,“万籁无声”更强调的是“完全没有声音”,而“万籁俱寂”则更偏向于“一切声音都静止”。不过,在现代使用中,两者常被混用。
本文将从出处、含义、用法及常见误解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万籁无声 |
| 出处 | 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
| 原文诗句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
| 含义 | 形容周围极其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
| 与“万籁俱寂”的区别 | “万籁无声”强调“无声音”,“万籁俱寂”强调“一切声音都停止”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写环境寂静或内心安宁的状态 |
| 常见误解 | 被误认为是“万籁俱寂”的另一种说法 |
| 文学价值 | 展现了唐诗中对自然和禅意的细腻描写 |
三、结语
“万籁无声”虽源自古诗,但在现代汉语中已广泛使用,成为表达寂静环境的常用词汇。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阅读时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避免因语义混淆而影响表达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