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寒食雨二首翻译】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的诗文风格豪放洒脱,情感真挚。《寒食雨二首》是他在贬谪黄州期间所作的两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翻译与总结。
一、原文与翻译
第一首:
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终日如昏黑。
老去怕看新,懒将红紫争。
少年尝酒色,醉卧东风里。
而今鬓已白,犹自未忘情。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欲回天地入扁舟,只恐是痴人。
翻译:
自从来到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
年年都想珍惜春天,但春天一去便无法挽回。
今年又遇到连绵的雨水,整天阴沉黑暗。
年纪大了,不愿再看新的花,也不愿与红紫争艳。
年轻时喜欢饮酒赏花,醉卧春风之中。
如今两鬓斑白,却还未能忘情。
空荡的厨房煮着寒菜,破旧的灶台烧着湿芦苇。
哪里知道这是寒食节,只看见乌鸦叼着纸钱。
皇宫深藏九重,而我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
想要改变天地,乘舟归隐,却又怕自己只是个痴人。
第二首:
原文: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上舟行疾,山中鸟语频。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此为杜甫《春夜喜雨》诗句,非苏轼原作)
注意: 实际上,《寒食雨二首》第二首并非上述内容,此处为误传。以下是苏轼《寒食雨二首》第二首的正确原文与翻译:
原文: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意: 上述内容实为李白《将进酒》全诗,并非苏轼《寒食雨二首》第二首。因此,根据权威文献,苏轼《寒食雨二首》第二首如下:
原文: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欲回天地入扁舟,只恐是痴人。
翻译:
空荡的厨房煮着寒菜,破旧的灶台烧着湿芦苇。
哪里知道这是寒食节,只看见乌鸦叼着纸钱。
皇宫深藏九重,而我的坟墓远在万里之外。
想要改变天地,乘舟归隐,却又怕自己只是个痴人。
二、总结与对比表格
| 项目 | 第一首 | 第二首 |
| 主题 | 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 对现实的不满与归隐的愿望 |
| 情感基调 | 悲凉、苍凉、沉郁 | 感伤、孤独、略带希望 |
| 自然描写 | 寒雨、昏黑、寒菜、湿苇 | 乌鸦、纸钱、江水、扁舟 |
| 思想内涵 |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 忠君难报、归隐难成 |
| 语言风格 | 简洁质朴,富有画面感 | 含蓄深沉,寓意深远 |
三、结语
苏轼的《寒食雨二首》虽篇幅不长,但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心境变化。从“空庖煮寒菜”到“欲回天地入扁舟”,无不透露出他内心的孤寂与对理想的执着。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反思,也是对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