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起平收七律格式】在传统诗词创作中,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是格律严谨、结构固定的诗体之一。其中,“仄起平收”是七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格式,尤其适用于表达情感起伏较大、意境开阔的题材。本文将对“仄起平收七律格式”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基本规则与示例。
一、概述
“仄起平收”指的是七律首句的第一个字为仄声,而整首诗的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这种格式在七律中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韵美,适合用于抒情或叙事类诗歌。
七律一般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工整、押韵统一。在“仄起平收”格式中,首句的平仄安排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余各句则按照一定的平仄规律排列。
二、基本规则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首句 |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 |
| 第二句 |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收) |
| 第三句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第四句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第五句 | 仄仄平平平仄仄 |
| 第六句 | 平平仄仄仄平平 |
| 第七句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 第八句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收) |
注:以上为标准“仄起平收”七律的平仄格式,实际创作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但应保持整体平仄协调。
三、对仗要求
七律要求中间两联(第三、四句与第五、六句)必须对仗工整,即词性相对、结构相似、意义相关。例如:
- 上联:山光悦鸟性
- 下联:潭影空人心
这对句子在结构上对称,在意义上呼应,符合七律的对仗规范。
四、押韵规则
七律一般采用平声韵,且通常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在“仄起平收”格式中,第二、四、六、八句末字为押韵字,需同属一个韵部。
例如: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竹径有时风为扫,柴门无事日常关。
此诗中“心”、“关”为同一韵部(平水韵),符合押韵要求。
五、示例分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为“仄仄平平平仄平”(略作变通)
- 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为“仄平平仄仄平平”
- 中间两联严格对仗
- 尾句“潦倒新停浊酒杯”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该诗符合“仄起平收”的基本要求,是七律中的典范之作。
六、总结
“仄起平收”七律格式以其严谨的平仄结构、工整的对仗和统一的押韵,成为传统诗歌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掌握这一格式,有助于提升诗歌的节奏感和艺术表现力。对于初学者而言,建议从模仿经典作品入手,逐步理解并运用其规则,从而写出更具韵味的七律诗作。
| 项目 | 内容 |
| 格式名称 | 仄起平收七律 |
| 首句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末句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对仗要求 | 中间两联对仗工整 |
| 押韵要求 | 一韵到底,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
| 代表诗人 | 杜甫、陆游等 |
| 特点 | 节奏鲜明,意境开阔,情感丰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