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东北人说的关内关外指的是什么】在东北地区,人们经常提到“关内”和“关外”这两个词。这些词汇不仅带有地理上的意义,还蕴含着历史、文化乃至情感色彩。那么,“关内”和“关外”具体指的是什么?它们在东北人的语境中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
“关内”和“关外”是古代中国对地域划分的一种说法,最初与长城有关。明朝时期,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修建了长城,并在长城沿线设置了多个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等。因此,“关内”通常指长城以南的地区,而“关外”则指长城以北。
但在东北地区的语境中,“关内”和“关外”更多地被用来表示“山海关”内外的区域。山海关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重要关口,因此在东北人心中,“关内”一般指山海关以南的地区(如河北、山东等地),而“关外”则指山海关以北的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
这种说法不仅是一种地理划分,也反映了东北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以及对关内文化的某种复杂情感。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含义 | 地理范围 | 历史背景 | 在东北语境中的含义 |
关内 | 长城以南地区 | 山海关以南(如河北、山东等) | 明朝时期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所设 | 通常指华北地区,有时也泛指中原文化区 |
关外 | 长城以北地区 | 山海关以北(即东北三省) | 明朝时期为边防要地 | 指东北地区,象征着东北人的地域认同 |
三、结语
“关内”和“关外”的说法虽然源于古代军事地理,但在东北人的日常语言中,它已经演变为一种地域认同的象征。对于东北人来说,“关外”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归属。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东北的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