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虎离山的解释】“调虎离山”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赵策三》,原意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山头,以便于捕获。后用来比喻利用计谋诱使对方离开原来的位置或防地,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成语常用于军事、政治、商业等场合,表示一种策略性的转移或诱敌深入的方法。
一、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调虎离山 |
| 拼音 | diào hǔ lí shān |
| 出处 | 《战国策·赵策三》:“今王之兵,虽多,不能当也;而王不以己之强,而欲以调虎离山之计。” |
| 释义 | 设法诱使敌人离开其据点,以便于攻击或控制 |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常用于策略性行为 |
| 近义词 | 引蛇出洞、声东击西、围魏救赵 |
| 反义词 | 原地不动、按兵不动、守株待兔 |
二、成语故事(简要)
在战国时期,赵国被秦国攻打,赵王想请齐国出兵援助。但齐国不愿轻易出兵,赵国的大臣们便想了一个办法:派人去齐国说,如果齐国不出兵,赵国就联合其他国家一起对抗齐国。齐王一听,担心赵国真的联合别国,便急忙派兵支援赵国。这就是“调虎离山”的典型例子——通过制造假象,让对方误以为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从而主动采取行动。
三、现实应用
| 场景 | 应用举例 |
| 军事 | 诱敌深入,使其失去有利地形 |
| 商业 | 通过宣传吸引顾客到实体店,提升销量 |
| 政治 | 利用舆论引导对手转移注意力 |
| 日常生活 | 诱骗他人离开原计划地点,达到个人目的 |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道德风险:此计若用于欺骗、操控他人,可能引发信任危机。
2. 时机把握:必须准确判断对方的心理和反应,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3. 后续应对:成功诱敌后,需有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避免陷入被动。
五、总结
“调虎离山”是一种典型的策略性手段,强调的是对局势的掌控和心理的运用。它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广泛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合理使用这一策略,可以有效达成目标;但若滥用,则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况,谨慎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