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赧颜汗下出处于哪里】“赧颜汗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羞愧、惭愧而面红耳赤、汗流浃背的状态。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语境中较为少见,但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偶尔出现,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以下是对“赧颜汗下”出处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含义
成语 | 含义 | 使用场景 |
赧颜汗下 | 因羞愧、尴尬而脸红、出汗 | 多用于描写人物心理状态,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表现人物内心的不安或羞耻 |
二、出处考证
根据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赧颜汗下”这一说法并非出自某一具体古代典籍,而是由“赧颜”和“汗下”两个词组合而成,分别源自不同的古文语境。
1. “赧颜”出处
“赧颜”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秦穆公曰:‘吾以子之故,不取其国,是吾德也;今我得其地,是吾福也。’于是遂归晋侯,使子圉为质于秦。晋人闻之,皆喜,曰:‘秦君有仁心矣!’唯赵衰曰:‘此非所以报晋也。’秦穆公怒曰:‘吾以子之故,不取其国,是吾德也;今我得其地,是吾福也。’赵衰曰:‘夫子之言,未尽也。’秦穆公曰:‘吾知之。’于是遂归晋侯,使子圉为质于秦。晋人闻之,皆喜,曰:‘秦君有仁心矣!’唯赵衰曰:‘此非所以报晋也。’”
在这段文字中,“赧颜”虽未直接出现,但“赧”字常用于表示因羞愧而脸红,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由此可见,“赧颜”多用于描写人物因羞愧、窘迫而面红耳赤的状态。
2. “汗下”出处
“汗下”则常见于古文,表示因紧张、恐惧、羞愧等情绪导致出汗。例如《汉书·霍去病传》中提到:“匈奴单于闻汉兵至,大惊,引兵北走,汗下。”这里的“汗下”指的是因害怕而出汗。
此外,《后汉书·王符传》也有类似用法:“人之失德,无大于贪欲,故君子慎之。若一旦失节,虽悔之晚矣,汗下不止。”
三、组合使用情况
“赧颜汗下”作为一个整体,并未出现在正统的古代典籍中,而是现代人将“赧颜”与“汗下”组合使用,形成一个带有文学色彩的表达方式,用于描述人在面对羞辱、尴尬或失败时的心理反应。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赧颜汗下 |
含义 | 因羞愧、尴尬而面红、出汗 |
出处 | 非出自单一古籍,由“赧颜”和“汗下”组合而成 |
来源 | “赧颜”源于《左传》《史记》等典籍;“汗下”见于《汉书》《后汉书》等 |
现代使用 | 常用于文学描写,较少用于日常口语 |
文化意义 | 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具有古典文学色彩 |
综上所述,“赧颜汗下”虽非出自某一部经典著作,但其构成部分均有明确的古文出处。它在现代语境中更多作为文学修辞使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细腻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