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起萧墙的词语意思】“祸起萧墙”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原意是指祸乱发生在内部,而不是外部。现在多用来比喻灾祸或变乱发生在内部,尤其是家庭、组织或国家内部的矛盾引发的问题。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出处 | 本义 | 现代含义 |
祸起萧墙 | huò qǐ xiāo qiáng | 《论语·季氏》 | 指祸乱发生在宫廷内的墙内 | 比喻灾祸或变乱来自内部,而非外部 |
二、词语来源与背景
“祸起萧墙”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在评论鲁国大夫季氏时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里的“萧墙”指的是宫门内的屏风,象征着宫廷内部。孔子的意思是说,季氏的忧虑并不在于外敌(如颛臾),而是在于自己内部的隐患。
后来,“祸起萧墙”被广泛用于形容因内部问题而引发的灾难或危机,强调了“内忧”的重要性。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说明 |
家庭 | “这家人本来和睦,没想到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真是祸起萧墙。” | 表示家庭内部矛盾引发问题 |
组织 | “公司内部管理混乱,最终导致项目失败,这正是祸起萧墙的典型例子。” | 强调组织内部问题带来的后果 |
国家 | “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解决内部腐败,迟早会面临动荡,祸起萧墙。” | 指国家内部治理不善引发的危机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内忧外患、自取灭亡、墙内开花 |
反义词 | 外来之祸、天灾人祸、祸从天降 |
五、总结
“祸起萧墙”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提醒人们关注内部问题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只有处理好内部矛盾,才能避免更大的危机。它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总结,也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警示。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实际意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