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中顺手牵羊典故简短版】“顺手牵羊”是《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五计,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原意是指在行军途中,趁敌人不注意时,顺路带走一只羊,比喻在有利的时机中,利用对方的疏忽或混乱,获取小利或完成任务。
这一计策强调的是“乘虚而入、借势而为”,并不一定是要大张旗鼓地进攻,而是通过巧妙的手段,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典故简介
“顺手牵羊”最早见于《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士会的故事。当时晋国与楚国作战,士会奉命前往敌营侦察,发现敌军混乱,便趁机带走了一只羊,既完成了任务,又避免了正面冲突。
后来,“顺手牵羊”逐渐演变为一种战术策略,被收录进《三十六计》,成为一种智慧与灵活运用的象征。
二、核心思想总结
项目 | 内容 |
计策名称 | 顺手牵羊 |
出处 | 《三十六计》第十五计,《孙子兵法·虚实篇》 |
原意 | 趁人不备,顺路拿走东西 |
战术特点 | 乘虚而入、借势而为、不战而胜 |
适用场景 | 对方混乱、防守松懈、有可乘之机 |
核心思想 | 利用机会,以小博大,不费力得利 |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生活中,“顺手牵羊”常被引申为在关键时刻抓住机会,比如:
- 工作中发现同事疏忽,及时补位;
- 商业谈判中,抓住对方情绪波动的机会;
- 学习中,利用他人失误提升自己。
这些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总结
“顺手牵羊”不仅是一种军事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局面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时机,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正所谓“见机而作,不俟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