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长恨是什么意思】一、
“长恨春归无觅处”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其中,“长恨”是诗中一个关键的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深切惋惜与无奈之情。
“长恨”并非指“长久的仇恨”,而是“长久的遗憾”或“深深的惋惜”。在古诗词中,“恨”常用来表达情感上的失落、惆怅或不满,而非字面意义上的“仇恨”。
在这句诗中,诗人看到春日已尽,却无法寻觅到春天的踪迹,内心充满感伤。因此,“长恨”在这里更接近于“深深惋惜”的意思,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消逝的不舍与感慨。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含义 | 在诗句中的解释 | 情感色彩 | 出处 |
长恨 | 长久的遗憾 / 深深的惋惜 | 对春日消逝的感叹与无奈 | 感伤、惆怅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春归 | 春天离去 | 春天已经过去,无法再寻 | 失落、哀愁 | 诗中意象 |
无觅处 | 没有可以寻找的地方 | 表示春天已经彻底消失 | 无奈、叹息 | 诗中描写 |
三、补充说明
“长恨”一词在古诗词中较为常见,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有类似的情感表达。但在不同语境下,“恨”字所承载的情感也有所不同。
在本诗中,“长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流逝的惋惜,也反映出他对自然规律的无奈接受。这种情感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结语:
“长恨春归无觅处”中的“长恨”应理解为“深深的惋惜”或“长久的遗憾”,并非字面意义上的“仇恨”。它传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情绪,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变化的细腻感知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