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作冯妇的成语故事】“再作冯妇”是一个源自古代典故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已经放弃某种行为或职责后,又重新参与其中。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富有哲理,也反映了人性中的一种复杂心理。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再作冯妇”出自《孟子·尽心下》:
>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虽然原文并未直接出现“再作冯妇”,但后世借用“冯妇”的典故来引申出此成语。据《战国策·齐策二》记载,冯妇是春秋时期的一位勇士,擅长搏虎。有一次,他路过山林,看到有人正在与老虎搏斗,于是忍不住上前帮忙,最终打死了老虎。事后,人们称赞他勇敢,但他却说:“我本不打算再做这种事了。”这就是“再作冯妇”的由来。
含义:指一个人原本已退出某种事务或角色,却又因情势所迫或内心驱使,再次参与其中。
二、成语故事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再作冯妇 |
出处 | 《战国策·齐策二》(后世引申)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冯妇是一位勇猛的武士,曾帮助他人击退老虎。 |
故事内容 | 冯妇路过山林,见有人与虎搏斗,虽已决定不再插手,但仍忍不住出手相助,最终打死老虎。 |
成语含义 | 指一个人在已经退出某种行为后,又因某种原因重新参与其中。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人虽已远离某事,却因责任、情感或道德感召而再度介入。 |
哲理启示 | 表现了人的善性与责任感,也反映出人在面对不公时的本能反应。 |
三、成语的现实意义
“再作冯妇”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典故,它在现代生活中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例如:
- 职场中:一个员工可能因不满现状而辞职,但后来发现公司遇到困难,又选择回来帮助解决问题。
- 社会公益:一些志愿者曾经退出公益活动,但当社会需要时,他们又重新加入。
- 家庭关系:亲人之间可能因矛盾而疏远,但在关键时刻又重新走到一起。
这些情况都体现了“再作冯妇”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即使曾经离开,但内心的良知和责任感会促使人再次行动。
四、结语
“再作冯妇”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更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描写。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良和责任感不会因为时间或环境的变化而消失,反而会在关键时刻显现出来。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再作冯妇”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