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被告人】在法律实践中,“被告人”是一个常见但重要的概念,尤其在刑事诉讼中。了解“被告人”的含义及其相关权利和义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司法程序的运作。
一、
“被告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犯有犯罪行为,并正在接受法院审判的人。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在诉讼过程中享有辩护权、申请回避权、最后陈述权等多项权利,同时也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司法实践中,被告人与犯罪嫌疑人有所不同,后者是在侦查阶段被怀疑有罪的人,而前者则已进入审判阶段。
被告人身份的确定通常基于检察机关提起的公诉或自诉案件中的起诉书。在庭审过程中,被告人有权聘请律师进行辩护,也有权对指控提出异议或辩解。如果法院最终认定其有罪,将依法作出判决;若无罪,则应宣告无罪。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被告人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被指控犯有犯罪行为,并正在接受法院审判的人。 |
来源 | 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或由自诉人向法院提起自诉。 |
权利 | 1. 辩护权 2. 申请回避权 3. 最后陈述权 4. 知悉指控内容的权利 5. 对证据提出异议的权利 |
义务 | 1. 配合司法机关调查 2. 如实回答问题 3. 尊重法庭秩序 |
与犯罪嫌疑人的区别 | 犯罪嫌疑人是侦查阶段被怀疑有罪的人,被告人则是进入审判阶段的被指控人。 |
法律依据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190条等 |
司法意义 | 被告人制度保障了司法公正,体现了“控审分离”原则,确保被告人在审判中得到公平对待。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被告人”不仅是法律术语,更是司法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公众更好地参与和监督司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