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经验 >

道德经原文全文

2025-09-27 04:20:58

问题描述:

道德经原文全文,跪求大佬救命,卡在这里动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7 04:20:58

道德经原文全文】《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相传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所著。全书共81章,分为《道经》37章和《德经》44章,内容深刻,语言简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

以下是对《道德经》原文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核心内容与主要思想。

一、《道德经》原文概述

《道德经》以“道”为核心,探讨宇宙的根本规律、自然法则以及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强调“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等思想,主张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返璞归真。

二、《道德经》主要(按章节分类)

章节 核心思想 主要观点
第1章 道不可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强调“道”的超越性和不可言说性。
第2章 对立统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说明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
第3章 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提倡无为而治,避免竞争。
第4章 道之渊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道如虚空,却能生生不息。
第5章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揭示自然无情但公平。
第6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强调生命的根源与永恒。
第7章 无私而成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提倡无私奉献才能成就自我。
第8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以水喻德,倡导谦逊柔和。
第9章 功成身退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主张功成不居,知足常乐。
第10章 治国修身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强调身心合一,内修外治。
第11章 无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强调“无”的价值。
第12章 去奢去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警示感官欲望的危害。
第13章 宠辱若惊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强调内心平和的重要性。
第14章 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描述“道”的无形无相。
第15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赞美古人对“道”的深悟。
第16章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主张清净无为,回归本真。
第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不知有之”,描述理想社会中君主与百姓的关系。
第18章 大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指出礼法制度是大道衰落后的补救。
第19章 绝巧弃智 “绝巧弃智,盗贼无有”,主张去除机巧,恢复纯朴。
第20章 惟道是从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强调顺从自然之道。
第21章 道之体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解释“道”作为一切的根源。
第22章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强调柔顺能保全自己。
第23章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主张少言寡语,顺应自然。
第24章 夸于事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批评急于求成的行为。
第25章 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道”的最高法则。
第26章 重为轻根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强调稳重与冷静的重要性。
第27章 善行无辙迹 “善行无辙迹”,提倡做事不留痕迹,自然流畅。
第28章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白,守其黑”,主张保持谦逊与低调。
第29章 以道佐人主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反对强行干预。
第30章 兵强则灭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警示过度使用武力的后果。
第31章 兵者不祥之器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和平与慎战。
第32章 道常无名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强调“道”的平凡与伟大。
第33章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倡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第34章 大道泛兮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说明“道”的广泛作用。
第35章 执大象 “执大象,天下往”,主张遵循大道,归于正道。
第36章 将欲歙之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揭示事物转化的辩证关系。
第37章 道常无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并非消极,而是顺应自然。

三、《德经》部分(第38章至第81章)简要概括

章节 核心思想 主要观点
第38章 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强调真正的“德”不刻意表现。
第39章 得一为天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说明“一”是万物根本。
第40章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指出事物发展往往向相反方向转化。
第41章 上士闻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说明不同层次的人对“道”的理解与实践。
第42章 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描绘宇宙生成的过程。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调柔弱的力量。
第44章 名与身孰亲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提醒人们重视生命而非名利。
第45章 大成若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说明完美往往看似不足。
第46章 人多伎巧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批判巧伪之风。
第47章 不窥牖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强调内在觉悟的重要性。
第48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指出学习与修道的不同路径。
第49章 圣人无常心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强调为民服务的思想。
第50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描述生死之间的状态与修行的意义。
第51章 道生之 “道生之,德畜之”,说明“道”与“德”的关系。
第52章 知其雄 “知其雄,守其雌”,主张刚柔并济,以柔克刚。
第53章 使我介然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表达对大道的追求。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强调稳固根基的重要性。
第55章 含德之厚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比喻德行深厚如婴儿般纯净。
第56章 知者不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强调沉默与智慧的关系。
第57章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说明治国与用兵的不同策略。
第58章 其政闷闷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主张宽松治理带来和谐。
第59章 治人事天 “治人事天,莫若啬”,强调节约与养生之道。
第60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喻治理国家应谨慎细致。
第61章 大邦以下小邦 “大邦以下小邦,则天下归之”,主张以谦逊赢得尊重。
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强调“道”是万物的主宰。
第63章 为无为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提倡以无为的方式行事。
第64章 其安易持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第65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指出统治者应引导民众走向朴素。
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比喻领导者应谦逊包容。
第67章 我有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提出三种处世原则。
第68章 善用人者 “善用人者,为之下”,强调领导者的谦卑与信任。
第69章 用兵有言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体现克制与谨慎。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说明“道”的道理简单却难行。
第71章 知不知上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强调认识自己的局限。
第72章 民不畏威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警告统治者不可滥用权威。
第73章 勇于敢则杀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指出勇敢与谨慎的分界。
第74章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批评以死亡威胁人民的做法。
第75章 民之饥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指出赋税过重导致民困。
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说明生命与死亡的状态。
第77章 天之道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揭示自然平衡的法则。
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再次强调水的柔韧力量。
第79章 和大怨 “和大怨,必有余怨”,说明化解矛盾的复杂性。
第80章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描绘理想的社会状态。
第81章 信言不美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强调真实与虚伪的区别。

四、结语

《道德经》不仅是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哲理,影响深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阅读与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本质,从而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方向。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