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是谁】“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这句话出自《左传·襄公三年》,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用人原则。它强调的是在选拔人才时,应以能力为标准,不论亲疏远近,只要有能力、有德行,就应该被重用。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古代官员的公正无私精神,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任人唯贤”的理念。
一、原文出处与含义
出处:《左传·襄公三年》
原文:
>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
含义:
- 内举不避亲:在内部选拔人才时,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属,只要他有德行和才能,也应该推荐。
- 外举不避贤:在外部选拔人才时,即使对方不是自己的亲友,只要有才能,也应该推荐。
这句话强调了“用人唯贤”的原则,反对因私情而影响人事决策。
二、历史背景与人物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襄公三年》 |
作者 | 左丘明(传说) |
原文语境 |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季文子)提出此观点 |
核心思想 | 任人唯贤,公正无私 |
延伸意义 | 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之一 |
三、相关人物与典故
人物 | 简介 | 相关事迹 |
季文子 |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 | 提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的主张 |
范仲淹 | 北宋名臣 | 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视人才选拔 |
魏征 | 唐朝谏臣 | 以直言敢谏著称,强调选贤任能的重要性 |
四、现实意义
1. 公平公正: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建立公平的晋升机制。
2. 防止裙带关系:避免因亲情或私人关系而影响决策,减少腐败和权力滥用。
3. 激发人才潜力:鼓励有能力的人脱颖而出,提升整体组织效率。
五、总结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强调在用人过程中应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而非亲疏远近。这一原则不仅在古代适用,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项目 | 内容 |
句子来源 | 《左传·襄公三年》 |
含义 | 任人唯贤,公正无私 |
代表人物 | 季文子、范仲淹等 |
现实意义 | 公平选拔、防止裙带关系、激励人才 |
总结 | 是中国古代用人哲学的核心之一,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