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的出处】“鞠躬尽瘁”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尽心尽力、不辞辛劳地为事业或他人付出。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一、
“鞠躬尽瘁”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中的记载,但更广为人知的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表达了诸葛亮对国家和蜀汉的忠诚与奉献精神,也成为了后世推崇的一种高尚品德。
该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个人的努力和奉献,还常常被用来赞扬那些在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人。其背后蕴含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敬业”与“忠诚”的价值观。
二、出处对比表格
成语 | 出处文献 | 出处原文 | 作者/出处时间 | 含义解释 |
鞠躬尽瘁 | 《后汉书·王符传》 |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 | 王符(东汉) | 原意为亲自劳作、尽心竭力,强调勤奋与敬业 |
鞠躬尽瘁 | 《后出师表》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诸葛亮(三国) | 强调为国尽忠、至死方休的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
三、延伸说明
虽然“鞠躬尽瘁”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但真正让这一成语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的,还是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忠诚与奉献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他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也奠定了“鞠躬尽瘁”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如今,“鞠躬尽瘁”不仅用于文学作品中,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职场、社会评价等多个领域,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尽职尽责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了解“鞠躬尽瘁”的出处与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它不仅是历史人物的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