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原文】“相看两不厌”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在晚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小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坦然接受。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与情感交融。
一、原文回顾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二、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的情景,表现了他与自然之间那种无声却深刻的交流。诗中“众鸟高飞尽”表现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孤云独去闲”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寂感。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感到失落,而是与敬亭山形成了“相看两不厌”的默契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三、关键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诗名 | 《独坐敬亭山》 |
作者 |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 |
出处 | 《李太白全集》 |
创作背景 | 晚年时期,心境趋于平和,常游历山水,寄托情感 |
诗句内容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主题思想 | 表达诗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
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性 |
精神内涵 | 在孤独中找到慰藉,在自然中获得心灵的平静 |
四、结语
“相看两不厌”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深刻对话。它提醒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有时静下心来,与自然为伴,反而能获得内心的安宁与满足。李白的这首诗,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静”与“美”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