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出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竭尽全力、至死方休的奉献精神。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一、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中的记载,但更广泛流传的是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写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句话表达了对忠诚、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高度赞扬,常被用来歌颂那些为国家、民族或事业奋斗终生的人。
该成语不仅在古代文学中频繁出现,在现代也常用于表彰先进人物或表达对某人的敬佩之情。
二、出处对比表格
成语 | 出处文献 | 原文内容 | 作者/出处 | 意义说明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后汉书·王符传》 |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 | 王符 | 表达尽心尽力、直至生命结束的决心 |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后出师表》 |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诸葛亮 | 表达对蜀汉政权的忠诚与献身精神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后世引用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多次被引用 | 成语化用,强调尽心尽力、至死方休的精神 |
三、结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句经典成语,其源头虽有多种说法,但最广为认可的出处是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士大夫的忠诚与担当,也成为后世推崇的一种高尚精神象征。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