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以清廉正直、关心民生著称。他在任江苏知县期间,曾面对饥荒灾情,果断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展现了他“为民请命”的高尚品格。以下是《郑板桥开仓济民》的原文与翻译,并结合其事迹进行简要总结。
一、原文
> 郑板桥开仓济民
> 郑板桥为山东范县令时,岁大饥,人相食。板桥曰:“民,吾民也,安忍视之?”乃发廪粟以赈,或止之曰:“此皆官粟,非私财也。”板桥曰:“苟利社稷,死生以之。”遂尽出仓粟,民赖以活者甚众。
二、翻译
> 郑板桥担任山东范县县令时,遇到严重的饥荒,人们开始互相吃人。郑板桥说:“百姓是我的百姓,怎么能忍心看着他们受苦?”于是打开官仓发放粮食赈济灾民。有人劝阻他说:“这些都是官家的粮食,不是你的私有财产。”郑板桥回答:“如果对国家有利,我愿意付出生命。”于是把所有的仓粮都拿出来,很多百姓因此得以存活。
三、与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人物 | 郑板桥(清代著名文学家、官员) |
时间 | 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据记载为任职范县期间) |
事件 | 饥荒严重,百姓饿死、人相食 |
行为 | 开仓放粮,救济灾民 |
阻力 | 有人劝阻,认为粮食属官有 |
理由 |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国为民不惜牺牲生命 |
结果 | 大量百姓得以存活,体现其仁政精神 |
四、人物评价与历史意义
郑板桥在面对灾情时,没有拘泥于制度,而是以民为本,果断采取行动,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他的行为不仅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也树立了清官爱民的典范。后人常以他为楷模,学习其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精神。
五、结语
《郑板桥开仓济民》虽篇幅短小,却生动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担当精神与为民情怀。郑板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为贵”的理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