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觱篥】“觱篥”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组合,很多人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时,可能会感到困惑。本文将从字形、读音、含义及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觱篥”是一个古代乐器名称,源自西域,后传入中原,常用于宫廷音乐和民间乐曲中。其发音为 bì lì,其中“觱”读作 bì(第四声),意为“吹奏”;“篥”读作 lì(第四声),指一种管乐器。整体读音为 bì lì。
虽然现代汉语中“觱篥”已不常见,但在古文、诗词或音乐研究中仍会遇到。掌握其正确读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相关文化内容。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汉字 | 碧篥(繁体:觱篥) |
拼音 | bì lì |
注音符号 | ㄅㄧˋ ㄌㄧˋ |
部首 | “竹”字头 |
结构 | 左右结构 |
含义 | 古代一种管乐器,多用于乐曲演奏 |
来源 | 西域传入中国 |
使用场景 | 古代宫廷、乐曲、文学作品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见于学术或文艺领域 |
常见搭配 | “觱篥声”、“觱篥曲” |
三、延伸说明
“觱篥”作为古代乐器,与“箫”、“笛”等有相似之处,但其音色更为清亮,常用于表现哀婉或激昂的情感。在唐代诗歌中,如白居易、李贺等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觱篥”的描写,体现了其在当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尽管现代人对“觱篥”了解不多,但学习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和音乐历史。
如需进一步了解“觱篥”的演奏方式或相关诗词,可查阅《乐府诗集》或《全唐诗》等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