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羞的意思是什么】“包羞”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文或诗词中。它字面意思是“包含羞耻”,引申为“忍受羞辱”或“感到羞愧”。在不同的语境中,“包羞”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色彩,有时带有自责、悔恨之意,有时则表现出一种忍辱负重的态度。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包羞”的含义,以下是对该词的总结和解析:
一、词语解释
词语 | 包羞 |
拼音 | bāo xiū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根据语境) |
基本意思 | 包含羞耻;忍受羞辱;感到羞愧 |
引申义 | 忍辱负重;内心有愧 |
二、来源与用法
“包羞”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如《史记》《汉书》等典籍中,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面对失败、挫折或道德谴责时的心理状态。
例如:
-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上马,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遂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王乃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以示诸君。’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杀汉一将。是时,赤泉侯杨喜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在这段文字中,项羽虽失败,但并未“包羞”,而是表现出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三、现代用法与情感色彩
在现代汉语中,“包羞”使用较少,多用于文学或正式文章中。其情感色彩多为负面,表示一个人因失败、错误或羞辱而感到内疚或痛苦。
例如:
- “他因一时失足,至今仍心怀愧疚,难以包羞。”
- “她虽然被误解,却始终不肯包羞,坚持自己的立场。”
四、总结
“包羞”一词,核心在于“羞”与“包”的结合,强调的是对羞辱的承受或内心的愧疚感。它不仅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也是一种人格的体现。在古代文学中,“包羞”往往象征着人物的坚韧与尊严,而在现代语境中,则更多用于描述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状态。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包羞 |
含义 | 承受羞辱;感到羞愧 |
出处 | 古代文献如《史记》《汉书》 |
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 |
情感色彩 | 负面,表现愧疚或屈辱 |
现代意义 | 描述心理状态,较少使用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包羞”不仅是简单的“害羞”或“羞耻”,它承载了更深层的文化与情感内涵。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情感表达与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