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下里巴人最初指的是】“下里巴人”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被用来形容通俗、大众化的文化或艺术形式。然而,这个成语的原始含义与现代用法有所不同,了解其出处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它的真正意义。
一、成语来源与原意总结
“下里巴人”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宋玉的作品《对楚王问》。原文中提到:
>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兽有麒麟,禽有凤凰,兽有麒麟,物之奇也;人之贤者,亦有其类也。今夫‘下里巴人’,国中之民也。”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下里巴人”原本是指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附近的普通百姓,也就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人。这里的“下里”指乡野之地,“巴人”则是古代居住在今四川、重庆一带的民族,后泛指普通民众。
因此,“下里巴人”的本义是“普通百姓”,并非贬义,而是描述一种生活状态或身份。
二、成语含义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里巴人”逐渐被引申为一种艺术风格或文化形式,特指通俗、大众化的作品。这种用法最早出现在汉代以后,尤其在文学和音乐领域中被广泛使用。
例如,在诗词中,“下里巴人”常与“阳春白雪”相对,前者代表通俗艺术,后者代表高雅艺术。这种对比使得“下里巴人”逐渐成为“通俗、不登大雅之堂”的代名词。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下里巴人 |
出处 | 战国·宋玉《对楚王问》 |
原意 | 楚国普通百姓,指乡野之人 |
引申义 | 通俗、大众化艺术或文化形式 |
现代常用义 | 多用于形容不高雅、通俗易懂的事物 |
对比词 | 阳春白雪(高雅艺术) |
四、结语
“下里巴人”虽然现在多用于形容通俗文化,但其最初的含义是描述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了解成语的本义有助于我们在使用时更加准确,避免误解。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许多成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过程,值得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