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有哪些故事】《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兵法中总结出的三十六种策略和战术。这些计策不仅在战争中被广泛应用,在现代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比喻各种处世之道。本文将对《三十六计》进行简要总结,并附上每计的简要故事或出处。
一、三十六计概述
《三十六计》并非出自同一作者,而是经过历代兵家不断积累、整理而成,最早见于明代的《孙子兵法》注本中。它分为六套,分别是:
1. 胜战计
2. 敌战计
3. 攻战计
4. 混战计
5. 并战计
6. 败战计
每一计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情境和历史典故,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
二、三十六计及对应故事
序号 | 计名 | 简要解释 | 对应故事或出处 |
1 | 走为上计 | 在无法取胜的情况下,选择撤退以保存实力。 | 战国时期,赵括纸上谈兵,最终失败后撤退。 |
2 | 围魏救赵 | 不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而是攻击敌人的后方或盟友,迫使敌人回援。 | 战国时期,齐国用此计救赵国,围攻魏国都城大梁。 |
3 | 借刀杀人 | 利用第三方的力量来消灭敌人,自己不直接参与。 | 三国时期,曹操借刘备之手除掉吕布。 |
4 | 以逸待劳 | 保持体力,等待敌人疲惫后再出击。 | 长平之战中,赵军因粮草不足而疲敝,秦军以逸待劳。 |
5 | 乘虚而入 | 利用敌人内部的空虚或漏洞,趁机进攻。 | 三国时期,诸葛亮趁曹魏内乱,北伐中原。 |
6 | 声东击西 | 表面上做出进攻东边的假象,实际却攻击西边。 | 唐朝李靖用此计击败突厥。 |
7 | 无中生有 | 故意制造虚假信息,迷惑敌人。 |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
8 | 暗度陈仓 | 借口做一件事,实际上另有所图。 | 刘邦暗中修栈道,实则走陈仓小路偷渡。 |
9 | 笑里藏刀 | 表面友好,实则暗藏杀机。 | 项羽表面与刘邦结盟,实则想吞并其势力。 |
10 | 以强凌弱 | 以强大的力量压制对方,使其无法反抗。 | 春秋时期,楚国以强凌弱,征服周边小国。 |
11 | 调虎离山 | 引诱敌人离开其有利位置,再加以攻击。 | 唐代李世民用此计诱使敌将出城,然后将其歼灭。 |
12 | 借尸还魂 | 假装已死或失败,实则另有图谋。 | 三国时期,刘备假装败退,实则积蓄力量反攻。 |
13 | 谋定后动 | 先制定周密计划,再行动。 | 岳飞作战前必先勘察地形,制定详细战略。 |
14 | 以火攻敌 | 利用火势打击敌人。 | 赤壁之战中,周瑜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军。 |
15 | 虚张声势 | 故意夸大自己的兵力或气势,吓退敌人。 | 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 |
16 | 反客为主 | 从被动变主动,掌握战场主导权。 | 唐朝安禄山起兵时,先控制朝廷,再发动叛乱。 |
17 | 顺手牵羊 | 在敌人混乱中趁机夺取利益。 | 明朝戚继光在倭寇溃逃时,乘机追击夺城。 |
18 | 打草惊蛇 | 在行动前先试探敌人,防止被发现。 | 战国时期,韩信派间谍探查敌情,避免被伏击。 |
19 | 假道伐虢 | 借道别国,实则消灭其邻国。 | 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灭掉虢国。 |
20 | 偷梁换柱 | 暗中替换关键事物,达到目的。 | 清朝时期,官员通过更换账册掩盖贪污行为。 |
21 | 金蝉脱壳 | 用假象迷惑敌人,自己悄然撤离。 | 三国时期,诸葛亮撤退时留下空营,迷惑司马懿。 |
22 | 指桑骂槐 | 表面上批评一个人,实则指责另一人。 | 宋朝大臣表面上批评下属,实则指斥皇帝决策。 |
23 | 声东击西 | 同第6计,重复使用。 | 此计多次出现在不同历史事件中。 |
24 | 花言巧语 | 用甜言蜜语迷惑敌人。 | 商纣王被妲己迷惑,听信谗言,导致亡国。 |
25 | 空城计 | 表面空虚,实则有备。 | 诸葛亮在西城弹琴,吓退司马懿大军。 |
26 | 反间计 | 利用敌人内部的矛盾,使其自相残杀。 | 唐朝郭子仪用反间计让安禄山误以为部下背叛。 |
27 | 苦肉计 | 故意伤害自己,博取敌方信任。 | 三国时期,黄盖诈降曹操,用苦肉计骗取信任。 |
28 | 连环计 | 设计多个计策,层层推进,逐步实现目标。 | 三国时期,诸葛亮设计连环计,成功劝降南蛮。 |
29 | 走为上计 | 同第1计,重复使用。 | 多次出现在不同历史场景中。 |
30 | 假戏真做 | 表面演戏,实则真实行动。 | 唐朝李世民假意投降,实则伺机反击。 |
31 | 权宜之计 | 根据形势临时采取的策略。 | 战国时期,各国根据形势调整外交政策。 |
32 | 借力打力 | 借助外力打击敌人。 | 唐朝李靖借吐蕃之力对抗突厥。 |
33 | 以彼之道 | 用敌人的方法对付敌人。 | 唐朝李世民学习突厥战术,反制其骑兵。 |
34 | 以彼之道 | 同第33计,重复使用。 | 多次出现在不同历史事件中。 |
35 | 欲擒故纵 | 先放松控制,再突然出手。 | 明朝朱元璋先放纵陈友谅,后一举歼灭。 |
36 | 抛砖引玉 | 用小利引诱敌人,以便捕捉。 | 战国时期,齐国用小城引诱燕国进攻,设伏击之。 |
三、总结
《三十六计》不仅是古代军事智慧的结晶,也蕴含着丰富的处世哲学。它强调灵活应变、知己知彼、以智取胜的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了解这些计策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人如何运用智慧应对挑战,也能从中汲取经验,应用于现实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