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名词解释】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由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或病毒)进入血液并在其中繁殖,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它可能迅速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败血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之一,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一、败血症的定义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败血症 |
定义 | 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 |
病原体 | 常见为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由真菌或病毒引起。 |
发病机制 | 感染源通过伤口、呼吸道、泌尿道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免疫系统,导致全身炎症反应。 |
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发热或低体温 | 体温异常,常见高热,也可能出现低温。 |
心率增快 | 心跳加快,常超过100次/分钟。 |
呼吸急促 | 呼吸频率增加,可能伴随呼吸困难。 |
意识改变 | 如烦躁、嗜睡、昏迷等。 |
皮肤变化 | 出现瘀斑、紫癜或苍白。 |
血压下降 | 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
三、败血症的诊断标准(Sepsis-3)
项目 | 标准 |
临床感染证据 | 有明确的感染灶或疑似感染。 |
全身炎症反应 | 符合两个或以上SIRS标准(如体温、心率、呼吸、白细胞计数)。 |
器官功能障碍 | 出现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如肾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等)。 |
四、败血症的治疗原则
治疗措施 | 内容 |
抗感染治疗 | 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早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
支持治疗 | 包括补液、维持血压、供氧等。 |
处理感染源 | 如清除脓肿、拔除导管等。 |
监测与评估 |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实验室指标和器官功能。 |
五、败血症的预防
预防措施 | 内容 |
严格无菌操作 | 在医疗操作中避免交叉感染。 |
控制感染源 | 对原有感染进行有效治疗。 |
提高免疫力 | 加强营养、合理用药,增强机体抵抗力。 |
早期识别 | 对高风险人群(如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加强监测。 |
总结
败血症是一种由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疾病,具有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及时识别、积极抗感染和综合支持治疗是救治的关键。预防和早期干预对于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