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门立雪的典故程门立雪的典故讲解】“程门立雪”是中国古代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出自《宋史·杨时传》,讲述的是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杨时与他的老师程颐之间的尊师重道精神。这个典故不仅体现了古代学子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师道的传统美德。
一、典故总结
“程门立雪”讲的是杨时为了请教学问,冒着大雪在程颐家门口站立等待,直到积雪一尺多深,最终感动了程颐,得以得到指点。这个故事被后人用来形容尊敬师长、求学诚恳的精神。
二、典故内容详解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宋史·杨时传》 |
时间 | 北宋时期(约11世纪) |
人物 | 杨时、程颐 |
地点 | 河南洛阳 |
事件 | 杨时冒雪拜访程颐,久等不遇,立于雪中,直至积雪盈尺 |
结果 | 程颐被其诚心感动,为其讲解学问 |
寓意 | 尊师重道、求学诚恳、坚持不懈 |
三、文化意义
“程门立雪”不仅是对师道尊严的赞美,更是对个人修养和学习态度的一种肯定。它强调了求学过程中,尊重师长、虚心求教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这一典故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应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
四、延伸思考
虽然“程门立雪”是古代的故事,但在今天仍有其借鉴价值。在快节奏的学习和工作中,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知识的深入钻研和对老师的尊重。通过回顾这样的历史典故,可以激励现代人更加珍惜学习机会,尊重知识,尊重每一位传授知识的人。
五、结语
“程门立雪”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对师长的敬重以及对理想的坚持。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