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赞一词出处于哪里】“不赞一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对某事或某人完全认同、毫无异议。那么,“不赞一词”究竟出自何处?下面将从出处、含义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不赞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为:“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孔子曰:‘吾与点也。’”后人根据此语引申出“不赞一词”的说法,意指对他人观点或行为表示完全赞同,没有任何异议或补充。
在现代汉语中,“不赞一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一种高度认可的态度。它不同于“沉默不语”,而是带有积极肯定的意味。
需要注意的是,“不赞一词”与“不置可否”、“无言以对”等词语有明显区别。前者是肯定,后者则可能是犹豫或无法回应。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赞一词 |
出处 | 《史记·孔子世家》 |
原文引用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孔子曰:‘吾与点也。’”(后世引申) |
含义 | 表示对某事或某人完全认同,毫无异议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表达高度认可 |
近义词 | 赞同、附议、一致同意 |
反义词 | 不以为然、持不同意见、反对 |
注意事项 | 不同于“沉默不语”或“无言以对”,强调肯定态度 |
三、结语
“不赞一词”虽源于古代典籍,但在现代汉语中仍具有重要的表达意义。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成语,避免误用或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的用法或文化背景,可继续查阅古籍或现代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