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儿立志出乡关全诗及翻译】一、
“孩儿立志出乡关”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被误认为是毛泽东的名句,实际上该句出自近代革命者汪兆铭(汪精卫)早年所作的一首诗。原诗为:
> 《七绝·少年行》
> 孩儿立志出乡关,
> 学不成名誓不还。
> 埋骨何须桑梓地,
>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年轻时志在四方、立志成才、不畏艰难的决心和豪情。虽然该诗常被误传为毛泽东所作,但其精神内涵与青年立志、追求理想的主题相符,因此在教育和励志领域广泛传播。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诗,以下是对原诗的逐句翻译,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二、全诗及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孩儿立志出乡关 | 我年少时立下志向,决心离开家乡 |
学不成名誓不还 | 如果学业没有成就,发誓不回故乡 |
埋骨何须桑梓地 | 死后何必埋葬在故乡的土地上 |
人生无处不青山 | 人生的道路处处都有青山可依 |
三、补充说明
1. 作者背景:
此诗作者为汪兆铭(即汪精卫),他是清末民初的政治人物,早年参与革命活动,曾因刺杀清朝官员而闻名。后来因政治立场变化,成为历史争议人物。
2. 诗句含义:
这首诗体现了青年时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不甘于平凡、勇于闯荡的精神。尽管诗中表达的是个人志向,但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具有普遍意义。
3. 常见误解:
由于此诗语言简练、气势恢宏,常被误传为毛泽东所作。但实际上,毛泽东的诗句风格与此不同,且他并未创作过类似内容。
四、结语
“孩儿立志出乡关”虽非毛泽东之作,但其蕴含的奋斗精神和远大志向,仍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无论身处何地,坚定目标、勇往直前,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