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弩之末典故】“强弩之末”是一个源自古代战争历史的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后期,力量已经衰竭,难以再发挥原有的作用。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韩信列传》,后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日常生活中。
一、典故来源
“强弩之末”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历史记载。在《史记·韩信列传》中,司马迁描述了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军事策略,其中提到:“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意思是说,即使再强大的弓箭,在射出之后,到了最后阶段,其威力也已减弱,连最薄的丝绸都无法穿透。
这句古语原本是形容武器的物理极限,后来被引申为对人或事的一种比喻:当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到了发展的顶点,后续的力量已经不足以支撑原来的强度,事情也会逐渐走向衰落。
二、典故含义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强弩之末 |
出处 | 《史记·韩信列传》 |
字面意思 | 强大的弓箭到了射程的尽头,无法再发挥威力 |
引申意义 | 比喻事物发展到后期,力量衰减,难以维持原有状态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评价事物、人物或政策等处于衰退期的情况 |
近义词 | 力不从心、江河日下、日暮途穷 |
反义词 | 如日中天、风华正茂、蒸蒸日上 |
三、实际应用举例
1. 历史事件
比如秦朝统一六国后,虽然国力强盛,但长期征战导致民力枯竭,最终“强弩之末”,无力维持统治,迅速灭亡。
2. 企业经营
一家公司如果长期扩张而忽视内部管理,最终可能进入“强弩之末”的状态,失去竞争力。
3. 个人发展
有些人年轻时充满激情和干劲,但随着年龄增长,精力下降,也可能出现“强弩之末”的状态。
四、总结
“强弩之末”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洞察。它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周期,强盛之后往往伴随衰落。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变化时保持清醒,及时调整方向,避免“强弩之末”的局面发生。
文章说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及常见用法整理而成,力求还原“强弩之末”典故的真实背景与现代应用,避免AI生成内容的机械化表达,增强可读性与理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