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存实亡什么意思】“名存实亡”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某种事物或制度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意义。这个成语多用于对社会现象、组织结构、政策制度等的评价。
一、
“名存实亡”字面意思是“名字还在,实质已亡”。它强调的是形式与实质之间的脱节。例如,一个组织虽然仍然以原来的名称存在,但其实际作用已经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为“名存实亡”。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某些机构、政策、制度或文化现象,指出它们在现实中已失去原本的意义或功能。常见于新闻评论、学术分析以及日常交流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名存实亡 |
拼音 | míng cún shí wáng |
解释 | 名义上还存在,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或失去作用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徒有其名,而无其实。”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制度、组织、文化等因各种原因失去原有功能 |
近义词 | 形同虚设、有名无实、名不副实 |
反义词 | 实至名归、名副其实、名实相符 |
例句 | 这项政策虽然还在执行,但早已名存实亡。 |
常见使用场景 |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中的批评性分析 |
三、延伸理解
“名存实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它提醒人们在面对某些现象时,不能只看表面,更要关注其内在的变化与实质。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制度、规则、文化现象都可能面临“名存实亡”的问题,这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名存实亡”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社会观察和反思的方式。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理解和评价各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