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短心长意思和来源是什么】“发短心长”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虽然外表或言语简单,但内心却有深刻的思想和远大的志向。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历史典故中偶尔出现,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一、
“发短心长”字面意思是“头发短,心却长”。这里的“发”指的是人的外貌特征,“心”则象征着人的思想、志向和胸怀。整句话表达的是一个人虽然外表普通,甚至显得稚嫩,但内心却充满智慧与抱负。
该成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言文献中,常用来赞美那些不被表面所迷惑、能够识人知心的贤者或智者。它强调的是内在品质的重要性,而非外在表现。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发短心长 |
拼音 | fà duǎn xīn cháng |
字面意思 | 头发短,心却长(比喻外表平凡,内心深邃) |
引申含义 | 表面简单,内心丰富;外表不显,志向远大 |
出处 | 古代文言文献(具体出处不详,常见于文人笔下) |
使用场景 | 赞美他人有远见、有才智,不以貌取人 |
文化意义 | 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倡导看人看心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评论、教育等领域,提醒人们不要以貌取人 |
三、来源与背景
“发短心长”这一说法虽未明确出自某一部经典著作,但在古代文人中流传较广。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对“德才兼备”的重视,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不应仅凭外貌判断。
在《论语》等经典中,孔子也曾提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与“发短心长”有异曲同工之妙。即真正的贤者往往不张扬,而是默默耕耘,内心坚定。
此外,在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也常常用“发短心长”来形容那些出身平凡却成就非凡的人物,如诸葛亮、范仲淹等,他们虽出身普通,但志向高远,影响深远。
四、结语
“发短心长”不仅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人,往往不在于外表如何,而在于内心的深度与高度。在当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表象,学会“看心”比“看相”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