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不度玉门关全诗】“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之一,原诗为:
> 黄河远上白云间,
> 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战争的无奈。其中“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不仅写出了地理上的阻隔,也隐喻了情感与希望的难以抵达。
一、诗歌背景总结
项目 | 内容 |
作者 | 王之涣(唐代) |
诗名 | 《凉州词二首》之一 |
创作时间 | 盛唐时期 |
主题 | 边塞风光、思乡之情、戍边将士的孤独感 |
核心诗句 | “春风不度玉门关” |
意象 | 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羌笛、杨柳 |
情感基调 | 苍凉、悲壮、哀婉 |
二、诗句解析
- “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出黄河蜿蜒流至天际的壮阔景象,给人一种空旷辽远的感觉。
- “一片孤城万仞山”:点出边塞的荒凉与险峻,一座孤城被群山环绕,更显孤寂。
-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声中传来对杨柳的哀怨,暗示边地人对故乡的思念。
-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全诗最著名的句子,意指春天的温暖无法越过玉门关,象征着边塞与中原之间的隔阂,也暗含对归乡无望的感慨。
三、文化意义
“春风不度玉门关”不仅是自然地理的描写,更是文化心理的象征。它代表了古代边疆地区与中原文化的距离,也反映了人们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助。后世常以此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四、相关拓展
项目 | 内容 |
玉门关 | 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 |
边塞诗 | 唐代常见题材,反映边疆生活、战争与思乡情绪 |
羌笛 | 古代西北民族使用的乐器,音色凄凉,常用于抒发哀愁 |
杨柳 | 在古诗中常象征离别与思念,如“柳”与“留”谐音 |
五、总结
《凉州词》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边塞的苍凉与将士的孤寂,而“春风不度玉门关”则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它不仅是一幅边塞风景画,更是一段历史与情感的缩影。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边疆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家国情怀的深情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