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入而不自得是什么意思】“无入而不自得”出自《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但“无入而不自得”这一说法更常出现在对儒家思想的引申解释中,尤其是与“君子慎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念相联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自得。即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满足和自信,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动摇自己的心志。
一、
“无入而不自得”是一种高度的修养境界,强调的是人在面对各种境遇时,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足。这种状态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通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内心修炼和道德实践逐步达到的。
它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即内在的品德修养达到一定高度后,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能从容应对,不为所动。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儒家经典(如《礼记·大学》) |
含义 | 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安定与自得 |
核心思想 | 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注重心灵的平静与自足 |
精神内涵 | “慎独”、“修身”、“内圣” |
应用场景 | 面对困境、压力、诱惑时,依然保持内心坚定 |
相关概念 | 君子之道、内省、自持、道德修养 |
现代意义 | 在快节奏、多变的社会中,保持内心的稳定与满足 |
三、结语
“无入而不自得”不仅是一种哲学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不要被外物所左右,要时刻关注内心的修养与成长。只有内心真正强大,才能在任何环境中都活得自在、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