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节的汉语大词典持节的汉语大词典是什么】“持节”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尤其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为了更好地理解“持节”的含义及其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持节”一词最早源于古代官职与礼仪制度,常用于指代官员持符节出使他国或执行特殊任务。在《汉语大词典》中,“持节”被定义为“手持符节”,象征着权力、使命和忠诚。其使用范围广泛,包括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
在文学作品中,“持节”也常用来表达一种坚贞不屈的精神,如苏武“持节不降”的典故,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因此,“持节”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二、《汉语大词典》中“持节”的释义
词语 | 拼音 | 释义 | 出处/用法 | 说明 |
持节 | chí jié | 手持符节;指奉命出使或执行使命 | 《汉书·苏武传》 | 古代官员执行公务时所持之物,象征权威 |
持节 | chí jié | 坚守节操,不屈服于外力 | 《后汉书·王符传》 | 引申为坚守信念、忠诚不渝 |
持节 | chí jié | 以符节为信物,代表国家或君主 | 《史记·张仪列传》 | 多用于外交场合,表示合法身份 |
持节 | chí jié | 指官职名,如“持节都尉” | 《三国志》 | 官职名称,体现职权与责任 |
三、结语
“持节”作为汉语中的一个重要词汇,不仅承载着古代政治与礼仪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在文学和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无论是作为实际职务,还是作为精神象征,“持节”都体现了古人对忠诚、使命与尊严的高度重视。
通过以上表格与总结,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持节”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含义及其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