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时区划分图圆形】地球时区的划分是为了方便全球各地在不同时间进行交流与协调。由于地球自转,太阳在同一时刻只能照耀地球的一部分区域,因此世界各地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为了统一时间标准,国际上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覆盖15度经度,代表一小时的时间差。
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起点,向东西方向各延伸7.5度,形成中央时区(UTC+0)。随后每向东或西移动一个时区,时间相应增加或减少一小时。这种划分方式使得全球时间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调整和使用。
以下是“地球时区划分图圆形”的总结
地球时区划分图圆形总结
时区编号 | 时区名称 | 中央经度 | 时间偏移(UTC) | 备注 |
0 | 协调世界时 | 0° | UTC+0 | 本初子午线所在时区 |
1 | UTC+1 | 15°E | UTC+1 | 欧洲部分地区 |
2 | UTC+2 | 30°E | UTC+2 | 非洲东部、欧洲东部 |
3 | UTC+3 | 45°E | UTC+3 | 东非、俄罗斯部分 |
4 | UTC+4 | 60°E | UTC+4 | 中亚、西亚 |
5 | UTC+5 | 75°E | UTC+5 | 亚洲部分地区 |
6 | UTC+6 | 90°E | UTC+6 | 亚洲、孟加拉国 |
7 | UTC+7 | 105°E | UTC+7 | 东南亚、越南 |
8 | UTC+8 | 120°E | UTC+8 | 中国、新加坡 |
9 | UTC+9 | 135°E | UTC+9 | 日本、韩国 |
10 | UTC+10 | 150°E | UTC+10 | 澳大利亚、新西兰 |
11 | UTC+11 | 165°E | UTC+11 | 新西兰、太平洋岛屿 |
12 | UTC+12 | 180°E | UTC+12 | 基里巴斯、新西兰 |
-1 | UTC-1 | 15°W | UTC-1 | 西欧部分地区 |
-2 | UTC-2 | 30°W | UTC-2 | 大西洋地区 |
-3 | UTC-3 | 45°W | UTC-3 | 巴西、阿根廷 |
-4 | UTC-4 | 60°W | UTC-4 | 南美、加勒比 |
-5 | UTC-5 | 75°W | UTC-5 | 美国东部、加拿大 |
-6 | UTC-6 | 90°W | UTC-6 | 美国中部、墨西哥 |
-7 | UTC-7 | 105°W | UTC-7 | 美国西部、墨西哥 |
-8 | UTC-8 | 120°W | UTC-8 | 美国太平洋沿岸 |
-9 | UTC-9 | 135°W | UTC-9 | 阿拉斯加、夏威夷 |
-10 | UTC-10 | 150°W | UTC-10 | 太平洋岛屿 |
-11 | UTC-11 | 165°W | UTC-11 | 太平洋地区 |
说明
- 每个时区覆盖约15度经度,代表一小时的时间差。
- 实际应用中,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根据地理位置和行政管理需要对时区进行调整。
- 有些国家采用夏令时制度,在特定时期内调整时间,以充分利用日照资源。
通过“地球时区划分图圆形”,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全球时间分布的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时区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跨时区交流、旅行和工作时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