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共剪西窗烛”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诗为: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相聚、共叙心事的渴望。它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李商隐诗歌中的经典句子,承载了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描绘夜雨中的孤寂与思念,诗人将内心的情感升华到一种超越时空的期待之中。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古典诗词的含蓄之美,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现代语境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常被用来表达对重逢的期盼,或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它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李商隐《夜雨寄北》 |
原文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作者 | 李商隐(唐代) |
诗句含义 | 表达对亲人团聚的渴望与对过往温馨时刻的回忆 |
情感基调 | 深沉、思念、温柔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表达对重逢的期盼或对旧日美好时光的怀念 |
文学价值 | 展现了唐诗的含蓄美与情感深度 |
语言风格 | 简洁凝练,意境深远 |
适用场景 | 情感类文章、书信、文艺作品等 |
总之,“何当共剪西窗烛”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跨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