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的资料简介】顾况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和文学评论家,他的作品在当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顾况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所建树,还在绘画和文学理论方面有独特见解。以下是对顾况的简要介绍与资料汇总。
一、顾况简介
顾况(约727年-约815年),字逋翁,号“华阳山人”,是唐代中期的一位重要文人。他出身于江南士族,自幼聪慧,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同时,他也是一位画家,擅长山水画,作品风格与诗歌相辅相成。
顾况曾在朝廷任职,但因性格耿直,多次受到贬谪。晚年隐居于浙江一带,过着闲适的隐士生活。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情”与“景”的结合,主张“诗者,天地之心也”,对后世诗歌创作有重要启发。
二、顾况主要资料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顾况 |
字 | 逋翁 |
号 | 华阳山人 |
出生年份 | 约727年 |
去世年份 | 约815年 |
籍贯 | 江南(今江苏、浙江一带) |
职业 | 诗人、画家、文学评论家 |
主要成就 | 诗歌创作、绘画、文学理论 |
代表作品 | 《悲歌》《宫中词》《送友人》等 |
文学主张 | 强调“情”与“景”的结合,主张“诗者,天地之心” |
官职经历 |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待诏等 |
隐退原因 | 性格耿直,屡遭贬谪,最终归隐 |
影响 | 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发展有重要影响 |
三、总结
顾况作为唐代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不仅在诗歌领域留下了诸多佳作,还在绘画和文学理论上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作品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深受民间喜爱。尽管仕途坎坷,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文学理想,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其生平与作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唐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与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