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古诗全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全面认识的重要性。以下是对该诗句及其背景的总结,并附上相关表格。
一、原文及作者简介
原诗: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俱佳,尤以豪放派词风著称。《题西林壁》是他游览庐山后所作,借景抒情,富有哲理。
二、诗句解析
诗句 | 解析 |
横看成岭侧成峰 | 从正面看,庐山是一条山脉;从侧面看,又像一座座山峰。说明观察角度不同,所见景象也不同。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看,高处还是低处,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强调了视角与认知的关系。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无法看清它的全貌。比喻人容易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难以把握整体。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原因就在于自己置身于庐山之中,缺乏全局视野。点明了认识局限性的原因。 |
三、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苏轼通过描写庐山的多变景象,引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无法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社会乃至哲学思考的启示。
四、延伸意义
方面 | 内容 |
认知局限 | 人容易被自己的立场和环境所限制,难以跳出思维定式。 |
立场不同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大相径庭。 |
客观看待 | 要想全面了解事物,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或更广的视野去观察。 |
哲学思考 | 这首诗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与“观物之法”。 |
五、总结
“不识庐山真面目”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要善于换位思考、拓宽视野,才能更接近事物的真相。苏轼的这首诗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体会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