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胥之哭故事来源是什么】“包胥之哭”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为救国而悲痛哭泣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忠诚、爱国和坚韧的精神,常被用来形容人在国家危难时所表现出的深切情感。
一、
“包胥之哭”出自《左传》,讲述了楚昭王逃亡期间,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历经艰辛,最终感动秦君出兵帮助楚国复国的故事。他因忧国忧民而日夜痛哭,展现了极高的忠诚与责任感。
该故事不仅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引用,也成为后世表达忠臣义士精神的重要象征。
二、表格:包胥之哭故事来源及相关信息
项目 | 内容 |
故事名称 | 包胥之哭 |
出处 | 《左传·定公四年》 |
人物 | 申包胥(楚国大夫) 楚昭王(楚国国君) 秦哀公(秦国国君) |
时间背景 | 春秋时期,公元前506年 |
故事梗概 | 楚昭王因吴国入侵而逃亡,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于秦宫外痛哭七日,感动秦哀公,最终秦国出兵助楚复国。 |
主题思想 | 忠诚、爱国、坚韧不拔的精神 |
文化意义 | 被后世用作表达忠臣义士精神的象征 |
后世影响 | 常见于诗词、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战国策》等均有提及 |
三、结语
“包胥之哭”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真实事件,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通过这一故事,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这种精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