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鸥扑蔌的出处是哪里】“惊鸥扑蔌”这一词语,常用于诗词或文学作品中,描绘自然景象或情感氛围。它虽不常见于现代日常用语,但在古典文学中却有着一定的表现力。本文将从出处、含义及使用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
“惊鸥扑蔌”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该词描绘了夏夜乡村的宁静与生机,其中“惊鸥扑蔌”形象地刻画了夜空中飞鸟受惊而扑棱翅膀的声音,增强了画面感和听觉效果。
此句虽非全词中最著名的一句,但其生动的描写手法体现了辛弃疾在写景方面的细腻与功力。此外,“惊鸥扑蔌”也常被后人引用,用于形容自然界的动静结合之美。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词语 | 惊鸥扑蔌 |
出处 | 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原文句子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惊鸥扑蔌。” |
含义 | 描写夜晚飞鸟因惊吓而扑棱翅膀的声音,营造出动态的自然意境 |
使用背景 | 多用于诗词中,表现自然景色与动态美感 |
作者 | 辛弃疾(南宋豪放派词人) |
词牌名 | 西江月 |
创作时间 | 南宋时期(约12世纪) |
文学风格 |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语言清新自然 |
三、结语
“惊鸥扑蔌”虽非耳熟能详的成语,但其在古诗词中的运用展现了古人对自然细节的敏锐观察与艺术表达。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创作思想,也能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对于喜爱古典诗词的读者而言,这是一句值得细细品味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