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教学设计】《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通过描写渔夫和妻子桑娜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展现了人性中善良、同情与无私的美好品质。本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体会人物情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总结
教学目标 | 内容说明 |
知识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故事背景及主要人物形象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旨的能力 |
情感目标 | 感受穷人的善良与伟大,培养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 |
二、教学重难点总结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桑娜和渔夫的内心活动,体会他们的善良与坚韧 | 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变化 |
三、教学过程设计(表格形式)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设计意图 |
导入新课 | 通过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穷人’?”引发学生思考 | 提问法 | 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
初读感知 | 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 自主阅读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
精读品析 | 分段朗读,分析桑娜的心理活动和渔夫的言行 | 合作探究 | 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
小组讨论 | 讨论“穷人”为何选择收养孩子,他们是否真的贫穷 | 小组讨论 | 引导学生思考人性本质 |
拓展延伸 | 比较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穷人”形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 | 对比分析 | 扩展视野,深化主题理解 |
总结升华 | 回顾课文,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 | 交流分享 | 培养表达能力和情感共鸣 |
四、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 | 具体内容 |
过程性评价 | 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表现、朗读质量等 |
表现性评价 |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展示对人物的理解 |
总结性评价 | 写一篇读后感或小作文,表达对“穷人”的理解 |
五、教学反思建议
1. 在讲解人物心理时,应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联想,增强情感共鸣。
2. 可适当引入多媒体资源,如配乐朗诵或相关图片,提升课堂氛围。
3.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穷”的定义,避免单一化理解。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文学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关爱,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